今天分享的是:高速公路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方案(107页)股票配资平台网
报告共计:107页
大新至凭祥高速打造"智慧工地" 科技赋能基建安全与效率
在交通基建领域,科技正成为提升工程管理水平的核心动力。广西大新至凭祥高速公路项目引入全套智慧工地系统,通过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构建起覆盖施工全流程的智能管理体系,为高速公路建设装上"智慧大脑"。
项目背景:复杂工程催生智慧管理需求
大新至凭祥高速公路全长146.129公里,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,桥隧比高达30.5%,包含50座桥梁、40座隧道及多处服务区、互通式立交。由于工程战线长、施工点分散,隧道、桥梁等关键部位环境复杂,传统管理模式面临人员监控难、安全隐患发现不及时、质量追溯效率低等问题。
为破解这些难题,项目打造智慧工地系统,通过在全线部署智能设备与管理平台,实现施工质量、安全、环境的全方位监控。该系统不仅服务于项目指挥部、施工单位、监理单位,还能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,成为推动工程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。
展开剩余84%智能视频监控:全场景可视化管理
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构成了智慧工地的"千里眼",实现对施工关键区域的全天候监管。在隧道内,防水布台车、二衬台车上安装的AI高清智能球机,可实时捕捉掌子面施工、衬砌作业等细节,即便在弱光或无光环境下,也能通过红外补光保障2560×1440分辨率的高清画面输出。
桥梁施工区域的塔吊、拌合站的料仓与出料口、预制场的构件生产区等,均部署了具备智能分析功能的监控设备。这些设备不仅能实现360度旋转监控、自动巡航,还搭载了安全帽识别、人脸识别技术,一旦发现未佩戴安全帽等违规行为,会自动抓拍并报警,将安全监管从"事后追溯"转向"实时干预"。
监控画面通过光纤或无线微波传输至中心平台,管理人员可通过电脑、手机随时查看实时视频或调阅历史录像。平台支持多画面拼接、录像智能检索等功能,让分散的施工点实现"一网统管"。
隧道管理升级:从门禁到定位的全链条管控
针对隧道施工的高风险特性,系统构建了多层次安全管理体系。在隧道出入口,人车分流的智能门禁系统实现精细化管控:人员通道采用人脸识别翼闸,施工人员刷脸即可无感进出,自动完成考勤登记;车辆通道通过车牌识别与蓝牙识别技术,精准记录工程车辆出入信息,杜绝未授权车辆进入。洞口的LED大屏实时显示洞内人员数量、工种及位置信息,让管理状态一目了然。
更核心的是隧道施工精确定位系统,基于UWB技术实现1米内的高精度定位。施工人员佩戴的安全帽标签、车辆安装的定位设备,与隧道内部署的微基站协同,可实时追踪人员与设备的位置。系统支持电子围栏功能,当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时自动报警;还能记录历史轨迹,为安全巡检、应急救援提供数据支持。一旦发生突发情况,人员可通过标签上的SOS按钮呼救,监控中心能迅速锁定位置展开救援。
安全与环境监测:多维度风险预警
施工安全及环境监测系统为工程筑起"防护网"。在起重机械管理方面,塔吊、升降机等设备安装了多维度传感器,可实时监测吊重、力矩、高度、风速等参数,当接近安全限值时发出语音预警,同时记录操作数据,实现"黑匣子"式的全程追溯。吊钩可视化系统则通过高清摄像头,让操作员清晰掌握吊钩、地面及卷筒的实时工况,避免盲吊风险。
环境监测同样智能化。拌合站、施工场区内的扬尘噪音监测设备,可实时采集PM2.5、PM10浓度及噪音值,数据每30秒上传至云平台,超标时自动抓拍并联动喷雾降尘设备。隧道内的有害气体监测系统则重点监控瓦斯、一氧化碳等气体浓度,一旦超标立即启动声光报警,保障施工人员健康安全。
建设与验收:标准化保障系统落地
该智慧工地系统建设遵循先进性、经济性、实用性原则,设备选型兼顾技术领先与成本可控,传输协议、接口标准等均符合国家规范。施工过程中,从设备安装、网络部署到系统调试,均有严格的流程管控,确保各子系统兼容联动。
验收环节采用分阶段模式,从安装工艺到功能测试层层把关,确保摄像机角度合理、传输信号稳定、报警响应及时。最终形成的智慧管理体系,不仅减轻了人工巡查压力,更通过数据化、智能化手段,有效预防质量问题与安全事故,为高速公路建设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从看得见的视频监控,到看不见的定位网络,大新至凭祥高速公路的智慧工地系统,正重新定义基建工程的管理模式。科技的深度融入,让复杂工程变得可控、高效,也为未来智慧交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107页
中小未来圈股票配资平台网,你需要的资料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